最近阅读肖前的《辩证唯物主义原理》,该书可以算是比较经典的东方马克思主义的教材,对于传统视角下的“辩证唯物主义”的总结很到位,但也因此其中蕴含的对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庸俗化、机械化,也是“集大成者”。
举个例子,“物质”这一概念是抽象的,比如可以说世界是物质的,但是不能说物质就是核子、电子、光子。那么,在说明“物质是运动的”的时候,举的例子是核子、电子、光子的运动、转化,这是不是把物质的概念偷换了,是不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论述?这都是值得商榷的。
世界是物质的,即承认世界的第一性是物质性,世界是一种客观存在,而不是观念的产物,不是先验的精神、理念创造的产物。人类思考、观察只能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,而不能决定世界的本质。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。
但是,物质的概念,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抽象概念,而不是某种具体的物体。所以,尽可以用核子、电子、光子等等微观粒子的发现来作为“世界是物质的”这一基本论断的注脚,但是这些事实本身不能够作为世界的物质性的证明。在尚未发现微观粒子之前,我们能够直接接触的人体、木材、石头等等,本身就是“客观存在的”,并不因为没有发现其更微小的组成部分而否认世界的物质性。
可以理解的是,言“物质”必称“电子、光子、夸克”是一种和现代唯心主义论战的后遗症。现代唯心主义把科学的新发现解读为“物质不存在”“物质消灭了”等荒谬的结论,唯物主义者只能不厌其烦地逐条批驳唯心主义的谬论,然后在新的尺度上再一次说明“世界是物质的”。当然,在新科学的领域解读经典理论本身也是一种时髦。
这种理论背景确有其贡献,唯物主义者可以在现存已知任一尺度、不同层面来说明世界的物质性。
不过我们需要警惕的是,机械唯物主义可能会借着这股潮流死灰复燃,哪怕是肖前这样经典的教材也不能避免。对于抽象的物质的概念,如果不能用明确的语言来描述的话,就指定其基本特性——客观存在,这样的论述已经足够了。而以世界在微小尺度上无限可分这样的新发现并不能直接证明“世界是物质的”,反而会引诱人们产生这种一种奇怪的结论:既然发现夸克已经是目前最小的微粒了,世界就是夸克组成的,“物质”这一概念可有可无。这个结论在科学上或许无可指摘,未来可能会发现比夸克更小的微粒,但是以科学结论来作为哲学原理,用某种特定的物体来取代“物质”的概念,这就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灵魂。
进而,如果要说明“物质是运动的”,那么罗列电子、光子以及星球的运动,就可以证明“世界是运动的”了。这难道不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论述吗?如果讲不清楚运动到底是什么意思,给不出明确的运动的概念,那么就指出运动的对立面是“静止”就足够了。就像物质一样,如果不能明确给出定义,那就和意识(或者思维)辩证地统一来理解就足够了。定义本身没有意义。
为了和唯心主义“划清界限”,退化到机械唯物主义,不符合辩证法。辩证唯物主义者应该要明确的认识到这一点。

相关链接

《反杜林论》,弗里德里希·恩格斯
《自然辩证法》,弗里德里希·恩格斯
《列宁专题文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》
《辩证唯物主义原理》,肖前